推荐阅读
其他
知识点太难?“涛哥”告诉你这样学更有趣!
教学无涯,创新方得进步
在2020年举行的西华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,李青涛获得了理工组一等奖。除了获奖,李青涛认为还有更大的收获。“能与各学院参赛教师一起交流和学习,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。”他说。回忆起这次参赛经历,李青涛表示,对教学更高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。
回想初进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械系任教时,李青涛对教学也有困惑。从前在教学与科研上,李青涛一直都是沿着既定的方向探索前进,收获不多。为了提升教学水平,李青涛用一年学习和思考积累,敲开了改变的大门。
有了丰富的内容还不够,教学方式也很重要。知识点复杂时,得到的学生反馈就比较少,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,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,这是一个难题。李青涛为了寻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,架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,他不断思考和探索,总结出了两点经验:既要“深入”理解书本知识,然后再“浅出”传授给学生,又要理论联系实际,做到学以致用。
“生活中也可以用专业课的角度看问题,理解专业课的问题。”他说。有一次,李青涛无意中看到一种万向轮,经他仔细观察,发现这种万向轮的结构和拖拉机前轮定位的结构虽然不同,但内在的原理却是一样的。于是他就从“万向轮”引入,深入讲解前轮定位的专业课知识。李青涛发现,同学们对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受度很高。其实每一次看似偶然的发现都离不开李青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,正是有这样的“真功夫”做底,他才能发现一个又一个隐藏的内在联系。
在一次实践中,一个拖拉机厂让李青涛所在的团队计算拖拉机转向圆半径,一开始,李青涛以为这与书本上的“阿克曼转向定理”一样,用一个公式就能解决。但后来他发现实际问题远比书本上的例子复杂得多,书本上的公式并不能直接适用。于是李青涛将实践所得仔细梳理,并在课堂上以此例为载体,为大家讲解了“阿克曼转向定理”的N种变形、四轮转向、四轮不对称转向、轮距不对称转向、折腰转向中的公式变化和应对策略。那次课上,学生们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让他记忆犹新,“那一刻我真实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,那是一种作为教师的快乐,它伴着责任、理想与情怀。”他感慨到。
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让李青涛收获颇丰,他在经历中不断反思、汲取和进步,实现了教学经验从无到有的突破,而这样的突破不仅能够让他在课堂上更加从容自如,还能让他更切身地感受到教师的责任与快乐。
思想碰撞,擦出别样火花
在李青涛看来,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,更是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、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,所以他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和学生共同进步。“这对教师来说是件幸福的事。”他笑着说。2017级农机专业的林书婷提到,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大赛前夕,他们的比赛作品出现了难以挽救的问题,整个团队急得团团转。作为指导教师的李青涛冷静提出解决方案,安抚大家紧张情绪,危机才得以化解。“感谢李老师对我们的帮助,这次比赛对我来说也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。”
为了及时掌握现在学生动态与兴趣点,无论是闲暇时还是备课中,李青涛常翻阅科普公众号,浏览b站。在这些平台上,李青涛发现了许多能让学生更快找到知识切入点的短视频。也正是这一颗年轻的、时刻想着学生的心,让他跟学生走得更近。“李老师熟悉网络用语,下课时会跟我们说886,我先下了。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网络用语很让人怀旧。”学生笑着说。
“李老师风趣幽默,上课的方式也很独特,他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比如在讲难点时,他都会搭配生动的图文,学起来也就不是那么难了。”在谈到上李青涛的课的真实感受时,2017级机械工程学院李斌这样说,“他上课容易让人有代入感。比如,他上液压与气压传动时,常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坨液压油,在各种泵里乱窜。这种方式会更容易让我们了解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状态。”
在提到学生与老师的学习关系时,李青涛表示,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,而这些新的探讨视角也会给他带来许多灵感,只有双向的思维碰撞和交流才能达到1+1>2的效果。李青涛还举了个例子:之前研究农业机械时,他们会不停地根据地形、农作物间距以及耕作方式对机械进行调整,比如机械的大小或者功能等等。但后来发现,现实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,农民们种植的方式总是不尽相同,而标准化的机械很难一一适应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机械利民,农民也需要调整耕作方式以适应机械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利用好农业机械,实现增收。可见,学生和老师都要学着迈出那一步,“厚着脸皮”大胆提问,深入了解,才能走得更远。
真心热爱,学术不离生活
作者:张人予、钟雨廷、马鑫悦
编辑:蔡沛言
编审:黄潇、王舒
为优秀的西华“青椒”点赞!